處世治國之方:唐太宗正本清源,行大信于天下

貞觀初年,太宗初當皇帝,有人給太宗上了一道奏本:「請求皇帝廢除身邊的姦邪大臣。」不過,誰是姦邪大臣呢?這倒給太宗出了一道難題!

太宗於是召見此人問道:「朕的大臣,都是賢人,那麼,誰是姦邪的人呢?」那人想出了一個妙計:「臣在民間,不能確切知道姦邪的人是誰。不過,可以請陛下假裝發怒去試驗群臣,如果能不畏懼陛下盛怒,直言進諫的,就是正直的臣子;如果會順著陛下喜怒,迎合心意的,就是姦邪的臣子。」

沒想到,太宗卻斷然拒絕,說道:「流水的清與濁,決定於水源,君主是政令的發出者,好比水的源頭,群臣百姓好比是流水。君主帶頭偽詐而要求臣下行為忠直,就好比水源混濁,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樣,是不合乎道理的。朕想使大信行于天下,不想以做假欺骗之道教化民众。你的方法即使很靈驗,朕仍然不能采纳。」

唐太宗是個好皇帝,也難免有時違背自己「以誠信待物」的諾言。但他有個最大的優點,就是能接受別人的勸告,歸正自己,最終能夠行大信于天下,迎來「貞觀之治」。

有一次徵兵,太宗規定雖不滿十八歲的,但只要十六歲以上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徵入伍(不符合唐朝規定)。魏徵堅決反對,拒絕在詔書上簽字(唐太宗規定,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就沒有法律效力)。連催幾次,魏徵都不理,太宗大怒,急召魏徵,說:「十六歲以上身強力壯者,可能是奸民謊報年齡以逃避兵役,就是徵發他們又能怎麼樣?你為什麼這麼固執己見呢?」

魏徵嚴肅地說:「陛下將青壯男子都征來當兵,他們的田地誰來耕種?國家的賦稅誰來承擔呢?」「況且,陛下說要以誠信治理天下,而今您即位不久,但已經失信多次了!」

太宗一聽,非常驚訝地問:「我哪裡有失信的事情?」魏徵侃侃而談,一下列舉了唐太宗好幾件失信於民的事情,比如說今天出台一個政策說免賦稅,明天又下令徵收。魏徵又說:「您先不能以誠信待人,所以才懷疑百姓詐欺。」

太宗聽後恍然大悟,非常高興地說:「如果國家的號令不講信用,百姓就會無所適從,天下怎麼可能安定!我的錯誤真大啊。」結果不僅採納了魏徵的建議,還重重獎賞了他。

後人評價唐太宗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,他開創了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——貞觀之治,使得百姓安居樂業,外族萬國都來臣服。而這些與他能夠堅持誠信、兼聽納諫的美德與智慧是分不開的。

古代的這些故事,說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:上行下效,上梁不正下梁歪。一個孩子習慣性撒謊,問題往往出在家長的教育上。一個公司的員工經常互相欺騙,弊病一定在於領導層與管理制度。而一個社會造假成風,發展到食品、藥品造假危害生命的地步,那麼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呢?◇

推薦文章